《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11篇-尊龙凯时网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11篇,欢迎阅读。
内容导航
教学过程 篇1拿来主义教案 篇2《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3《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4拿来主义教案 篇5教学重点 篇6拿来主义教案 篇7《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8《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9《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篇11教学过程 篇1
(一)课前预习
设计课前预习内容:1、你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2、关于《拿来主义》,你希望老师讲些什么?3、对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二)导入课文
利用课前的交流时间,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其一、你们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吗?结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其二、你们希望老师课堂上讲些什么?有宏观的要求:多讲讲文章的写作思路,多谈谈文章的写作特色;也有微观的要求:把拿来主义的含义讲明白,解释一下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欢迎外国送来的香粉、电影;其三、你们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这个就更多了,“不知后事如何”是什么意思?梅兰芳不是让人敬仰的京剧艺术大师吗,他还蓄须明志呢,鲁迅先生为何还批评他?为什么要从“送去主义”说起呢?“抛来”不就是“抛给”吗,两者有何区别?为什么突然讲到一所大宅子?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问一下,为什么鲁迅写的文章总是含义非常丰富,比如我曾经读过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树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两个问题:其一、这篇文章怎样理解?其二,我们从《拿来主义》里拿什么?
老师看到这些,一方面觉得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热爱阅读的学生,一方面又担心这有限的课堂怎可解决如此多的问题。因而,老师将根据你们的要求与质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随笔、杂文,这一类文章可以归为论述类文章。而学习论述类文章的要求,请大家阅读单元提示:从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整体把握
过渡段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1-6段阐述的主要是“为什么要拿来”,而下文阐述的主要是“怎样拿来”。我们还可以用“送”“拿”两个字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第二段
请学生朗读一遍,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两段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然后围绕以下思考解读。
1、“闭关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明确: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如果要和“送”“拿”结合起来,“闭关主义”就是“不送不拿”,这有什么不好的吗?作者直接指出了“闭关主义”危害吗?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指出,但“给枪炮打跑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则指出“闭关主义”“不送不拿”注定“落后挨打”,必须严厉批判。
(板书:不送不拿——落后挨打)
3、和下文所述的“送去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因为落后挨打了,便“自己不去”变成了“什么都送去”。
4、 从那里能够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明确:“别的且不说罢……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这一句可以体现。
5、这里只列举了三个现象,这怎么就能体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呢”?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先送古董,再送活人,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送什么?(送完梅兰芳,再送竹叶青,送完竹叶青,再送司马光,让他去外国砸缸,天天送,月月送,年年送,今年过节不送礼呀,送礼就送中国人!送到最后,东西送完了,人也送完了,最后把整个中华民族都葬送了)可能是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6、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知道论述的思路要清晰,更要严谨,你觉得这一段的阐述严谨吗?
例如:古董展览,画作交流,文化访谈都是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活动,这难道也要批判吗?
7、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讨论一下。
明确:其一,鲁迅先生的矛头指向的是当时的政府而非艺术家个人或群体;其二,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所谓“发扬国光”,本质上是媚外的;其三,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单向的,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味的送去,并没有得到对方平等的真诚的回应,“终不知后事如何”(1、送去巴黎展览,并没有引起人家对于中国的钦慕;2、据有关资料显示,“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8、因而,在第二段,鲁迅先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这个词是……?
明确:礼尚往来
9、我们怎样理解“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了一点进步了”?
明确:这个反语中包含了先生怎样的憎恨与鄙视。而第二段的“但”字,显得是那么的斩钉截铁。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样的热情地不顾一切地送去,是没有顾及礼尚往来的仪节的,国际交往最应讲究仪节,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居然不顾,不顾仪节就是不顾国家的尊严”。
10、小结——过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一篇文章的整体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体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内容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段与中心论题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感受到这篇文章在思路上的严谨。
11、齐读这两段。
拿来主义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学过程】
一、全文总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现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人拿来,甚至还没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送出去,没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三、送去的危害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四、拿来的主张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
明确:对如何占,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五、拿来的意义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明确:第10段作者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2.作者是怎样阐明拿来的意义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实行拿来的人什么条件?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辨别,不自私。
六、总结全文结构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赏析文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深刻理解“拿来主义”的精髓,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鉴赏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教学难点】
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印发导学资料,内容略)
一、导语设计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会了然于胸
二、探究与发现——研读标题
提问:本文的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标题隐含了哪些问题?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研读标题,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阅读与分析——把握结构思路
1.提问:文章的前6段,除去第5段外,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表现是什么?实行这些“主义”有什么样的后果?作者对这几种“主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分小组阅读该部分,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2、总结提问:综合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国际交流中的几种错误做法作批判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内涵
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自己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辨别力,有眼光;自主选择,自己行动)
4.点拨指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先对错误的观点作了批驳,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结构
5.教师朗读第8自然段,并请学生听读时注意思考:第8段没有谈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实际上是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文化遗产
6.提问:第8段刻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作者对这些态度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各小组发言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7.总结上一环节并提问: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的做法是怎样的?用文中最概括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占有,挑选
8.第9段这句话确切、精练,但过于抽象作者接着再次用比喻手法论证了“拿来主义”的内涵请学生朗读第9段,然后小组合作,筛选文中信息并讨论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完成表格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多媒体展示,表格略)
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提问:想一想这段的5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明确: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②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10、总结点拨,全文结构(多媒体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先破后立)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先破后立)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阅读与理解——鉴赏论证艺术
提问:尽管全文是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归纳文章在说理的时候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谈感受,自由发言然后各小组推荐人选发言,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启发:如果将第8段内容改写为“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拿来’!害怕继承、拒绝借鉴是逃避主义,盲目排斥、全盘否定是虚无主义,完全接受、全盘西化是投降主义,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第8段和第9段都形象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同时,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但还分析了“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这种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第3段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艺术总结如下: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2、学生活动:请组织语言,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网络不是毒”的观点
五、阅读与品味——鉴赏语言特点
教师示范赏析一个语言运用的例子,然后请学生选取自己感觉最有意味的句子加以品味,说说这个句子的妙处学生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示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卖国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
教师小结: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这就是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展现这样强烈的感染力,来源于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心热肠,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透过跳脱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六、拓展与运用——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
1、教师总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回忆课堂开始我们比较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中国引进苏联战斗机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2、请从下面列举的现实事例中任选一例,用300字的篇幅从“拿来主义”角度作一下分析(多媒体展示)
a.尼美舒利事件
b.于丹的签售现场,反对者穿上“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文化衫搅场
c.孔子学院开遍世界
d.中国人喜欢过“洋节”,“情人节”打败“七夕节”,“圣诞节”火过“国庆节”
e.中国跳水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一批教练到海外执教
思路解说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且语言精深,言近旨远作为对议论文接触量本来不多而且阅读兴趣大多停留在娱乐性较强的浅层次读物的高中生来说,要能真正走进文章、读透领会这篇内涵丰富的经典杂文的精髓,确实有相当难度但是对于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关键期的高中生来说,利用好文化巨人的经典篇目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又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的阅读兴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能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该教学设计在教学环节上力求精细,从课前预习导学案到课堂行进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对整篇文章的解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获取文章的各类营养
教学方法上突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小组合作、研读文本、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言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味,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评判,升级思维品质问题的设计基本遵循了难易结合的原则对一些学生第一次接触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的知识,如论证结构、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的基本概念,采用了讲授法,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还承担着为后面篇目的学习开路的重任,所以在能力培养方面,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议论文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语文应用能力、高品质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落实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 篇6
1、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
2、以1-6段为例学习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听凭送来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依据吗?
明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占,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毒素又用处的(即),要吸取、使用它用处的方面,清除它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
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10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放映***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放映***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
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骗。
生3:侵略。
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
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师: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请问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
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第一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师: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比喻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即“怕”“怒”“羡慕”,这三种态度是否正确?
生:错误。
师:那有没有正确的?
生:有。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门朗读这一段。
生:朗读。
师: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生1:鱼翅。
生2:***。
生3:还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1:展览。
生2: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
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分析了,正确的态度有了,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
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毁灭?
生:使用的有:鱼翅、***、烟枪和烟灯。存放的有:烟枪和烟灯。毁灭的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烟枪和烟灯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德才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1]
教学目标 篇11
1、明确文章的整体思路;
2、归纳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