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网址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一教案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新8篇】正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新8篇】-尊龙凯时网址

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1

一。谈话导入:你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来学校学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

1、齐读课题,解释“之”,“崛起”。

2、我们的总理周恩来在他的随笔中提到,十二岁那年,他到沈阳读书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那时,让他立下了坚定的信念:(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

1、在沈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立下此誓言呢?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词(先自由读后指名分组读)

1、(1)沈阳  东北  东关模范学校(把第一组词语排队后改为:东北 沈阳 东关模范学校)

(2)租界  洋人  巡警  (解释“租界”)

(3)欺凌  训斥  耀武扬威

(4)妇女  衣衫褴褛  哭诉  轧死

2、师:联系课文内容读三四组词,从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由此引出第7、8自然段

四、学习7、8自然段

1、再读7、8自然段,思考:哪一幕刺痛了少年周恩来的心同时也刺痛了你的心呢?把你感受特别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在旁边用简单的词写出你的体会。

2、汇报交流: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这句话中哪个词首先跳入了你的眼帘、刺痛了你的心呢?)

师:我们知道这个妇女哭诉是因为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请看这一小段话(出示第2句),这儿哪里又刺痛了你的心?又让你伤心、又让你难过、又让你气愤了呢?….指望中国巡警帮她伸张正义,为她讨回公道,为她报酬雪恨。。。。。

(2)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原指望谁?指望他干什么? 从“训斥了一通”你读出了什么?想想妇女的悲伤,想想巡警的可恨,你能把这小段都读读吗?)不但。。。而且。。。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你能读懂此时围观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吗?从哪看出他们的气愤?紧握的拳头表达的仅仅是气愤吗?还有无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不敢。。。只能。。。

(4)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耀武扬威的巡警。(中国人的地盘上站的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环境描写’等,读出气愤等)

3、出示不平等条约。

4、师:这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在我们的国土上妇女在哭诉,中国的巡警在那里欺压百姓,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这是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5、周恩来明白了:引读最后一句话。你们明白了吗?----中华不振啊!这种种现象就想利剑一样刺痛周恩来的心,像重锤一样敲打着他的心!他思绪万千,为此,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一生奋斗的目标;他立下了一生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们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说;让我们像周恩来一样再次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周恩来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周恩来的照片)你认识这个人吗?知道他的事吗?

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

二、初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检查自读学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5、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6、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体会“中华不振”。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研读“中华不振”的表现,体会立志的原因。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导入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4、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6、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1、指名读,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2、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3、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4、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给出资料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后反思: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 “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由于没有把学生备透,所以才会让学生表演妇女亲人被轧死的情景,结果演的学生嘻嘻哈哈,引起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好不容易营造好的严肃、沉重、愤怒的情绪顷刻间荡然无存,成为整节课的败笔。

5、记忆力太差,有时候讲着讲着究不知道讲到哪里了,以致于出现重吃回头草的现象,我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种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吧。

6、课堂上读的时间还是太少,力度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感受不够深刻的重要原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读中悟情、以读促情在任何一节语文课上都应该是永恒的话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3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几岁的时候立下的誓言吗?(12岁)12岁,小小的年纪,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誓言呢?(学生交流)如果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因为他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1、师:请你们再一次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并写下你的感受。

2、指名汇报“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⑴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中华不振?(抓住糟了、没处说理。)

③ 假如我们中国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国人,有可能会被外国人怎么欺负?

④ 你觉得伯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⑤ 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分角色)

⑵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① 指名朗读。

② 你们了解“租界地”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去租界地去看看。出示图片介绍

③ 看到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子耀武扬威,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④   带着你的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

⑶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 指名读读句子,从哪些词能看出中华不振?这是谁的土地?中国人民当时的生活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②出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生活地对比图。

③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④ 那我们再来朗读一下这段话。

⑷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①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得意洋洋。这位洋人在什么情况下得意洋洋?

句式练习:这位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洋人为什么敢得意洋洋?(中国当时落后)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朗读体会。

板书:哭诉 得意洋洋

②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你认为巡警局本该怎样做?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能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吗?朗读体会。

小结: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

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

你感受到,他们紧握着的仅仅是拳头吗?不,还紧握着无奈,(读一读)紧握着痛苦,(读一读)紧握着屈辱(读一读)……再读一读。

如果这里把句子变换一下,(出示:没有人敢怎么样),可以吗?

④导读:

这位妇女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把这段话再来读一读。(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5) 师: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中国的巡警却不为自己人撑腰而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

三、研读“立志读书”

师:当时,正是因为我们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列强才敢在我国16个市区强行占有“租界”,(出示幻灯片)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我们中国人遭受百般欺凌、压迫,因为中华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着。

(出示幻灯片: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一个人常常在沉思,他到底在沉思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写一写。

2、反馈: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学生回答)(预设)周恩来在沉思:

① 怎么样才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把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去的领土要回来?我要好好读书,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

② 中国有这么大的领土,有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觉醒过来,中国人要帮中国人,那么,洋人就不会这样得意妄为了;

③ 洋人之所以要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要想办法使我们的科技发达起来,让中国富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瞧得起我们;

④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经费去日本留学。他临行前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与诗篇。(出示: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大江歌吧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筹蹈海亦英雄。)你读的懂吗?(意思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5、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课件出示周恩来各个阶段的图片及简介)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拓展学习,学会立志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现在,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了吗?

那就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沉思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情朗读、展开想像,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渗透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聚焦“中华不振”

1.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铿锵有力地再读一遍课题――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找一找。(指名说。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  感受“中华不振”

1. 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用横线划出来,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等会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2.指名汇报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3.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同情 气愤  愤怒……)

师:老师深深地理解你们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段话?

(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大屏幕上的话。教师相机插问,随机补充板书:啊!!!)

4.师引读: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中华不振)

5.配乐朗读

生配乐《江河水》齐声朗读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中华之不振”。

三、  参读――“中华不振”

1.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愤怒呢?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只有一件、两件呢?大屏幕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生默读材料。

3.师导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样的材料,你想说什么?

(连续指名学生作答,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4.出示材料《火烧圆明园》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师: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学生齐说:中华不振啊!!!

四、思考――“中华不振”

1.从租界回来,少年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成。

3.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学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小组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出现在四(1)班教室!男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再次出现在校园!女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响遍中华大地!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课堂延伸

读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我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吧。

(独立写话,交流反馈)

六、课堂结束

最后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断结束课堂。

生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4.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向你推荐一个关于周总理的网站:

周恩来纪念馆

这里有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日记、作文手记等。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读书      中华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的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 读准生字的音;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认读生字词语(出示学习生字的课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从课题入手

1、 找出课题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

2、 分角色读一读,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情况。(出示立志文字课件)

3、 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志向呢?(过渡)

四、学生自学,找出他树立这个志向的原因。

五、研读1——5自然段,耳闻“不振”

1、 分角色读一读

2、 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

3、 耳闻“中华不振啊!”(出示耳闻中华不振的文字课件)

六、疑问:(6自然段)

1、周恩来有什么疑问呢?

2、当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你有什么疑问?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周恩来到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看见了什么呢?

二、研读7、8自然段,目睹“不振”

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租界,把看到的情景做上记号。

2、默读你目睹的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幕,用心去体会,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3、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

(师巡视。)

4、第一幕(出示文字课件):“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说说你的感受,并读一读。

(出示图片课件),介绍租界

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

5、分析第8自然段的一幕

(1)在租界看到的一幕: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2)在场的人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学生默读,找句子,标词语)

(3)分句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讨论)

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并说为什么刺痛你的心。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她在哭诉着什么?(想象)你想对她说什么?

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b、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c、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d、你想对他说什么?

e、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知道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a、 指导朗读这句话。

b、通过谁还想读!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

6、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导读: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

7、 补充资料:

(1)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出示图片和文字课件: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2)交流感受。

8、 再次理解“中华不振”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

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中华不振啊!

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1、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想一想。

2、交流:

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周恩来的一生放映电影小片段

四、完善自我,延续“崛起”

1、走近名人:课后阅读更多名人的故事。将你所了解的名人故事用讲故事,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或者以《我的理想》为题写小练笔。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中华不振

目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6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交流,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伯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3、联系课文思考自己读书的真正意义。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中华不振”的含义。(要求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交流面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身为祖国的一员,心里的感受。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面对当时我国人民被欺凌,原因是什么?周恩来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展示)

2、如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了,现在的你为什么而读书,模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一句话或者写一首诗(形式不限,能表达情感就好)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作品来表现个性。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最尊敬的人是谁?为什么尊敬他?

生1:老师,因为老师给予我们关爱。(是老师给予了你父母般的关爱)

生2:爸爸妈妈,是爸爸妈妈生我养我,把我抚养成人。(是的,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生3:爷爷奶奶,是他们宠我爱我。(你们是爷爷奶奶的小皇帝,小公主。)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你们想知道石老师最尊敬的人是谁吗?

生:想。

师:老师尊敬的人,他有一个宽广而博大的胸襟,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一生,鞠躬尽瘁。而在他离开的时候却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但他却深深地印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幻灯片)

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九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幻灯片)齐读

2、读课题:

师:请你像周恩来一样,铿锵有力的读出来。

(1)请学生读题

(2)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为什么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生2:崛起什么意思?(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好样的!)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振兴。(掌声送给他,说明他已经认真预习过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那么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呢?其实,在周恩来12岁那年,有件事情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促使他立下了这个宏伟的志向。打开书本,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由朗读)

师:使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用文中的话来说,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四个字。

生:中华不振 (板书)找到的举手。

师:简短的四个字不仅震撼了周恩来的心灵,也震撼了我们每一位同学。

师:是的,在20世纪初,中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恩来12岁那年来到东北,先听到了……后来看到了……所以最后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让我们跟着周恩来的脚步去感受中华不振。(幻灯片)

2、学习生字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幻灯片出示:帝、伯、范、闯、租、嚷、巡、惩、妇、振、铿)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自己读,读会了再读给你的同桌听。

生:读。

师:现在,咱们来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开一辆小火车。

生:读一遍,组一个词语。

帝(帝国主义) 伯(伯父)  范(模范)  闯(闯进)  租(租界)

嚷(吵嚷)  巡(巡警)  惩(惩处)  妇(妇女)  振(振兴)

铿(铿锵有力)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的真棒!现在,请女同学来领读一变,男同学跟读。

师: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组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师: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满怀憧憬,他想象中的中国是非常美好的,但他亲眼看到的却是中华不振。因而他背着伯父和同学来到了租界,请你找找租界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来。

(默读全文)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1:我看到了那里和别处不同,很热闹。师:他第一次来到租界,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他感到很(惊奇)

谁来试着读一下这句话。指导朗读:嘿!应读第一声,并示范朗读。齐读。

别处是怎样?而这里又是怎么样的?

生2:别处老百姓生活贫寒,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这里却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是啊,一条条街道……生说(灯红酒绿)

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又是怎样的一副场景?

生3:喝酒、唱歌、玩乐。

师: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外国人却逍遥自在。租界里除了外国人,还有……生说(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咱们闭眼想象一下。

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生4:中国巡警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 ,目中无人。

师:给人感觉……生说(很嚣张)他们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能在外国租界那么嚣张?

生5:仗着外国人的势力。

师:他们是我们中国人的……生说(耻辱),他们是……生说(卖国贼),是……(汉*)。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6我看了很多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在玩乐。

师:你看到这样一副场景,心情怎么样?

生7:气愤。

师:把你的气愤体现在朗读中。

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

这一场景足以让我们气愤不已,但更气愤的还在后头。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请你默读第八自然段,把周恩来看到的事情用横线划出来。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师: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生2:我很同情这个妇女,她很可怜,亲人被轧死了,不但没人给他说理,还被中国巡警训斥。

师: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她的穿着中得知她很穷苦。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3:衣衫褴褛

师:妇女如此可怜,而中国巡警却……生说(可恶、可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4: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了妇女一通。

师:训斥是什么意思?

生5:严厉斥责。(想象中国巡警是怎么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师:而且还不是训斥了一两句,而是……生说(一通)。

师:面对这一切,同学们你们气愤吗?周围围观的中国人怎么样?

生:紧握拳头。

师:他们心情怎样?

生:愤怒。(请你把你的愤怒体现在朗读上)

师:他们都很冲动,但为什么都没有冲上去?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

(感情朗读)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齐读)

五、总结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我们中国人才到处受欺负;正因为中华不振,我们中国才会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正因为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如此宏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8

一、学习第二部分

1、师:上节课我们学到周恩来从大伯口中得知中华不振,但当时的周恩来并不完全明白,于是好奇心驱使他背着大伯偷偷闯进了租界,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指导学生抓住“闯”字,明明是中国的土地,却被外国人霸占,还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租界内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却战火连天,人民挨饿受冻)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呢?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说说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衣服破破烂烂,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苦,体会中华不振

(2)妇女在哭诉什么?你们想象一下妇女当时是如何哭诉的?

(3)通过哭诉、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这个洋人轧死了人本该有怎样的反应?(本该心里非常害怕,满怀歉意,安抚那个伤心的妇女)从“得意扬扬”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漠视中国人的生命,觉得轧死了中国人不用负责)读出洋人的趾高气昂

师:是啊,中国人的生命在外国人的眼中就像一根草,可以让人随意践踏,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1)这个巡警本该怎么做?(把洋人抓起来,让他受到惩处,受到应受的惩罚)但他却是怎么做的?

(2)那是一个怎样的巡警?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读出对巡警的可恨

(3)你们能体会出这个妇女失去亲人是怎样的心情吗?(悲伤、痛苦)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读出她的可怜和对她的同情)

师:这个妇女是多么可怜,令人同情,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连最起码的公道都得不到,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从紧握着拳头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吗?(愤怒)

(2)从“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你体会到什么?(反问句改陈述句:你都不敢怎么样!尽管满腔怒火,但谁也不敢说,不敢反抗,不敢为国人伸张正义,“只能”安慰妇女,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围观者的情感)

师:落后就要挨打呀!让我们把愤怒融入声音里,齐读这句话,感受中华不振

4、看着这一幕,看着周围人不同的反应,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生说)

中华不振就是——自己的土地却被别人霸占,为所欲为

中华不振就是——国家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苦的凄惨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屈辱,而围观者却敢怒不敢言,无法为同胞伸张正义

师:中华不振,让帝国主义可以随意侵占我们的土地,掠取我们的财富,欺凌我们的同胞,周恩来实实在在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比我们感触更深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你们说说看他到底在沉思什么?

2、同桌分角色朗读校长和周恩来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个人沉思,到修身课上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到最后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抓住“清晰而坚定”和“铿锵有力”两个词语,说明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对比周恩来和其他同学的志向,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欺凌,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于是他要为此而读书、奋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恩来正是在少年时代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今后才能成为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

4、激情朗读

师引读,生接读:这简短的九个字早已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遍,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班齐读)反复多遍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2、师总结:是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像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辉煌而读书。

3、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伟人的成长故事

网站地图